“联虏平寇”
是吴三桂对关辽军将士与陈洪范等人一贯说辞,亦是他决意死守山海关的底气所在。
这件事要是成了,他无可置疑将被大明臣民视为力挽狂澜的英雄,武功登峰;这件事不成,他战死疆场,也不失一条铁骨铮铮的忠臣义士。
然而,多尔衮的信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。
击败唐通兵马进军至山海关之北的多尔衮通过斥候侦察,大致了解到山海关参战双方的实力对比较为悬殊,并且由此判断没有己军相助,关辽军八成难逃战败的下场。
他此前不走山海关,大体担忧屡招不降的吴三桂最后会倒向大顺,和顺军联手阻断关城道路。
而今关辽军主动约盟对抗顺军自是天降之喜,但他认为,时局已经发生了变化,完全可以为清军争取更进一步的利益。
吴三桂写给多尔衮“乞师”
的信里头从头至尾皆以大明臣子自居,将清军视为“北朝”
,希望“合兵以抵都门,灭流寇于宫廷”
,事后酬谢则“岂惟财帛,将裂地以酬”
。
多尔衮对此并不满意,回信改了措辞,将“合兵”
改为替清军“诱贼速来”
,将吴三桂自称“泣血救助”
改为“承王谕”
,又对吴三桂保证的事后酬谢置之不理,转言“京东西可传檄而定”
、“民心服而财土亦德,何事不成哉”
,甚至直言不讳劝吴三桂“率众来归”
并“必封以故土,晋为藩王”
,字里行间把招降吴三桂的意思表露无遗。
“大兵十万虎踞关北,只待吴爷点头,即刻挥师杀贼!”
多尔衮的妻弟不失时机道。
城外炮响连天,吴三桂拿着信纸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,嘴唇动了动却说不出话。
日思夜想的援军终于到了,可是这一刻,他竟不知自己该喜还是该忧。
清军的战斗力他很清楚,攻打山海关的顺军十万出头,光自己的五万人定是捉襟见肘,可倘若有着十万虎贲相助,胜负犹未可知。
只不过,要他背离大明归顺清军,屈膝于此等化外蛮夷、数十年来相互仇杀的死对头,他当真下不了这个决心。
“我大清本与贵国有谊,只因一些仇隙交攻不休,相互损伤。
大敌当前,我国皇帝明睿宽仁,愿意放下昔日仇雠,替贵国清剿乱贼,重修旧好,吴爷有何踌躇?”
多尔衮的妻弟又道,“难道吴爷眼睁睁看着贵国先帝尸骨受辱、帝都沦丧却无动于衷?”
多尔衮在信里虽然基本明言了要吴三桂归降才肯发兵,但这事目前尚未公开,所以台面上这么说,算是先给吴三桂一个台阶,同时又暗中敲打要他早下决断。
吴三桂面露难色,郭云龙这时凑近了道:“无论鞑子提出什么理由,权且应他。
闯贼事急,先把山海关守住了,再谈其他。”
吴三桂听了,凝神思忖片刻,短叹一声,对多尔衮的妻弟道:“劳烦回覆贵王,贵王所言所语,字字有理,我吴三桂深以为然,连同数万关辽将士翘首以盼大兵施以援手!”
多尔衮的妻弟闻言大喜,点头连连,赞道:“吴爷是明时势的真英雄!”
当即行了礼,转回关北报信去了。
“走!”
吴三桂摇头叹息几声,听着入耳不绝那愈加激烈的金戈号角之声,用力系紧了衣甲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